中国篮球界围绕年轻中锋张子宇的使用问题引发热议,尤其是九游娱乐针对国家队教练宫鲁鸣的执教方式,外界出现了不同声音,知名篮球评论员苏群在个人专栏中发表观点,明确表示“不认为宫鲁鸣有什么问题”,并强调“任何教练想用好张子宇都不容易”,这一表态迅速成为舆论焦点,也让张子宇的培养问题再度被推至台前。
作为中国女篮近年来最受瞩目的新星,18岁的张子宇凭借2米27的身高和出色的篮下技术,早早被寄予厚望,她在青年联赛中几乎无人能挡,场均贡献“20+10”的数据,甚至被外界称为“女版姚明”,进入成年队后,她的表现却出现波动,尤其是在国际赛场上的适应能力成为争议焦点。
张子宇的优势在于身高和终结能力,但劣势同样明显:移动速度偏慢、防守覆盖范围有限,以及体能分配问题,如何在高端比赛中扬长避短,成为教练组必须解决的难题,宫鲁鸣在执教期间尝试让她更多参与高位策应,并减少低位强攻以节省体力,但这一调整被部分球迷批评为“未能充分发挥其特点”。
面对外界对宫鲁鸣的质疑,苏群在专栏中详细分析了教练的困境:“张子宇的天赋毋庸置疑,但她的技术特点决定了使用方式必须谨慎,如果一味让她强打内线,对手只需加快节奏就能拖垮她的体能;如果完全放弃她的高度优势,又等于自废武功,宫指导的选择是在两者之间找平衡,这需要时间。”
苏群进一步指出,国际篮联的规则和对手水平与国内青年联赛完全不同:“成年队的对抗强度、防守策略和比赛节奏,对年轻球员都是巨大考验,张子宇需要适应,教练组也需要摸索,批评宫鲁鸣‘不会用’是片面的,任何教练面对这样的特殊球员,都需要试错空间。”
回顾中国篮球历史,类似张子宇的案例并不少见,姚明早期也曾因体能和速度问题被诟病,直到范甘迪在火箭队为他量身定制战术,才逐步成长为顶级中锋,而王治郅、巴特尔等球员的成长轨迹也证明,高大中锋的成熟往往需要更长时间。
苏群提到:“球迷总希望天才球员一上场就大杀四方,但现实是,教练必须考虑全队体系和球员健康,张子宇还年轻,如果过早透支她的身体,反而可能影响职业生涯。”这一观点得到部分业内人士的认同,前女篮国手苗立杰曾公开表示:“张子宇需要系统性保护,不能急于求成。”
宫鲁鸣是中国篮坛的功勋教练,曾带领男篮走出低谷,并率领女篮重返亚洲之巅,他的执教风格以严谨和务实著称,尤其擅长挖掘球员潜力,在张子宇的使用上,他更倾向于“循序渐进”,而非拔苗助长。
一位接近国家队的内部人士透露:“宫指导对张子宇的规划非常清晰,短期目标是提升她的防守意识和体能,长期目标是让她成为攻防一体的核心,但现在让她每场打30分钟以上并不现实。”这种思路与苏群的分析不谋而合。
尽管专业人士普遍支持宫鲁鸣的保守策略,但部分球迷仍对张子宇的出场时间不满,社交媒体上,有人批评教练组“过于保守”,认为“既然她是未来核心,就该给足机会”,甚至有人将矛头指向宫鲁鸣,称其“战术僵化”。
对此,苏群在专栏中呼吁理性看待:“球迷的心情可以理解,但职业教练的职责是赢球的同时保护球员,如果张子宇因过度使用受伤,谁来负责?”他举例说明,WNBA球星坎贝奇早期也曾因教练控制出场时间而遭质疑,但后来证明这一策略延长了她的巅峰期。
张子宇的成长注定是一条长路,随着中国女篮进入新老交替阶段,她的角色将愈发重要,苏群在文末强调:“无论是宫鲁鸣还是未来其他教练,用好张子宇的核心在于‘因地制宜’,她的天花板很高,但需要全队的支持和时间的沉淀。”
篮协相关负责人也表示,已为张子宇制定了专项培养计划,包括体能训练、技术打磨和心理辅导。“我们相信宫指导的能力,也相信张子宇的未来。”
这场关于“如何使用天才”的讨论,或许正是中国篮球理性成长的缩影,正如苏群所言:“批评很容易,但解决问题需要智慧和耐心。”